- 崔洪波;李美金;樊晏辰;宋美丹;李佳瑜;林晓珊;
目的 探讨青少年控制感与公正感在主观社会阶层和拼搏精神之间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主观社会阶层量表、控制感量表、拼搏精神量表、社会公正感量表对广东地区3所1 36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观社会阶层与控制感、拼搏精神、公正感呈正相关(r=0.08,0.14,0.12,P<0.01),控制感与拼搏精神和公正感呈正相关(r=0.30,0.13,P<0.01),拼搏精神与公正感呈正相关(r=0.37,P<0.01);控制感在主观社会阶层和拼搏精神间起中介作用,公正感对控制感的中介效应进行调节。结论 父母和学校应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控制感,政府应为青少年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2025年04期 v.23 2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林佳娇;康晶;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控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正念和就寝拖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就寝拖延量表、正念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2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大学生自控力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46,P<0.05),与就寝拖延呈负相关(r=-0.13,P<0.05),与正念呈正相关(r=0.36,P<0.01);就寝拖延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r=-0.47,P<0.01);正念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19,P<0.01)。正念和就寝拖延可以通过自控力对睡眠质量分别产生0.20和0.19的中介作用。结论 自控力既可以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也可以通过就寝拖延和正念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2025年04期 v.23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奥思晴;吴南;田莫千;
目的 探查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善念的关系,并分析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社会地位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社会善念量表对北京市35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主观社会地位与公正世界信念呈正相关(r=0.34,P<0.01);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善念呈正相关(r=0.43,P<0.01);社会善念以及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呈正相关(r=0.50,P<0.01)。(2)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善念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5,95%CI为[0.03,0.0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58%。结论 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对社会善念有直接影响,同时也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路径作用于社会善念。
2025年04期 v.23 28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曾华莹;
目的 探讨中学生正念、自我接纳与人际困扰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五因素正念量表、自我接纳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3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中学生正念水平[(115.8±10.6)分]及自我接纳[(38.5±7.3)分]偏低,存在轻度的人际困扰(9.7±6.5)分。(2)男生较女生(t=3.030,P<0.01)、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t=2.106,P<0.05)自我接纳水平较高。(3)中学生正念水平、自我接纳与人际困扰呈负相关(r=-0.439,P<0.01;r=-0.597,P<0.01)。(4)自我接纳在正念与人际困扰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 中学生正念可以通过自我接纳中介效应影响人际困扰。本研究为制定中学生人际困扰干预方案提供了更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23 293-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冯晖艳;陈燕芳;
目的 分析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热点及趋势,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416篇中国知网中文文献进行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文献来源、基金支持和关键词分析。结果 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发文量逐渐增多,作者和机构合作不够紧密,研究热点集中于影响关系研究。结论 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关注度持续升高,研究需加强交流,未来应加大长期追踪和干预研究。
2025年04期 v.23 29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朱偲雨;王昕亮;倪克松;申祈雅;丁月萍;
目的 探讨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力现状,及其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业水平间的作用。方法 采用教师自主支持问卷、中小学生学习力问卷、学业水平量表对泰州市630名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力整体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习力、学业水平均呈正相关(r=0.696,r=0.452,P均<0.01);学习力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业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教师自主支持不仅直接作用小于小学生的学业水平,还有通过学习力影响小学生的学业水平。
2025年04期 v.23 303-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封慰;张楚;金相宜;布宇博;刘学;王常乐;张曼玉;
目的 分析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为从积极心理角度干预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方便抽样法于2024年5月选取淮安市5所本、专科院校抽取2 43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交网站成瘾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调查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淮安市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均分为(3.12±1.26)分,不同性别、家庭长期居住地、院校类型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9,-5.13,-4.09,P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长期居住地、院校类型、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均为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35,0.11,0.24,-0.27,-0.56,P均<0.001)。结论 一线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从提升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加强社会支持感知等方面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社交网站成瘾的风险。
2025年04期 v.23 308-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张晶;
目的 考察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攻击性水平的关系,并探讨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明确相对剥夺感影响攻击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攻击性量表对3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17,P<0.01),与攻击性呈正相关(r=0.35,P<0.01);自我控制与攻击性呈负相关(r=-0.52,P<0.01);自我控制在相对剥夺感和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8%)。结论 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攻击性水平。
2025年04期 v.23 314-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吴延娇;曲海英;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线上发放问卷对6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量表(CTQ-SF)、黑暗人格三联征量表(DD)、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量表(BDI-Ⅱ-C)进行测查。结果 (1)童年期虐待与马基雅维利主义(r=0.29,P<0.01)及抑郁(r=0.40,P<0.01)呈正相关,与生命意义感(r=-0.21,P<0.01)呈负相关。(2)童年期虐待预测马基雅维利主义(β=0.31,P<0.001)、抑郁(β=0.51,P<0.001)和生命意义感(β=-0.27,P<0.001);马基雅维利主义预测生命意义感(β=-0.26,P<0.001)和大学生抑郁情绪(β=0.30,P<0.001);生命意义感则对大学生抑郁情绪(β=-0.26,P<0.001)呈现负向预测作用。(3)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生命意义感在童年期虐待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95%CI为(0.009,0.038),占总效应的3.02%。结论 童年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而且通过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
2025年04期 v.23 319-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潘丽娟;薛晓露;李霄霄;杨俊宇;陆秋安;姜英虹;徐洪吕;
目的 分析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为制订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 48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的9项患者健康问卷、饮食频率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屏幕时间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31.4%、6.9%、3.7%和1.4%。饮食情况、交往焦虑、失眠情况、屏幕使用时间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_s=0.191、0.456、0.592、0.168,P均<0.01)。心理弹性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_s=-0.270,P<0.01)。年级(OR=0.851)、亲密朋友数(OR=0.873)、户外活动时间(OR=0.922)、学习压力(OR=1.301)、每周吃早餐次数(OR=0.909)、喝酒(OR=1.316)、容貌焦虑(OR=1.676)对大学生抑郁症状有影响(P<0.01)。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心理弹性、失眠、饮食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症状,直接效应分别为0.26、-0.10、0.50、0.11(P均<0.01);屏幕时间也通过失眠、饮食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082;交往焦虑也可通过心理弹性、失眠、饮食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156;心理弹性可通过失眠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02;饮食可通过失眠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062。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影响因素多样,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2025年04期 v.23 325-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余习德;林玄;鲁思瑜;陈熙;古晓轩;孙昊;刘科池;冯冠淇;
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时间流逝感及拖延行为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于广东省2所高校共抽取711名大学生,进行“现实-理想”自我差异量表、时间流逝感量表与拖延量表的调查研究。结果 (1)“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时间流逝感与拖延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13、0.12、0.23,P<0.01);(2)“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正向预测时间流逝感及拖延(β=0.13,P <0.01;β=0.12,P<0.01);(3)时间流逝感在“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拖延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影响大学生的时间流逝感知进而影响拖延。
2025年04期 v.23 334-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徐静;宋佳伦;
目的 考察反刍思维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灵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4年9月至10月对江西省某师范院校553名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通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CES-Ⅱ)、反刍思维量表(RRS-CV)、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和认知融合问卷(CFQ-F)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大学生的家庭功能与反刍思维呈负相关(P<0.01),心理灵活性总分及各维度与反刍思维呈正相关(P<0.01)。中介效应模型拟合度优良。结论 大学生的家庭功能通过反刍思维直接影响其心理灵活性水平,即反刍思维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025年04期 v.23 34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宋怡宁;
目的 探究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卷、网络道德情感问卷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特征进行潜在亚型探索,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类型与人口学变量,以及网络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1)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轻度型(84.0%)、活跃型(16.0%)2种类别。(2)与轻度型失范行为相比,男性(OR=1.97,P<0.05)较女性更有可能表现出活跃型失范行为;硕士(OR=0.18,P<0.05)较本科生表现出活跃型失范行为的可能性更低;相较轻度型,羞耻感、责任感每增加一个单位,个体表现出活跃型失范行为的概率降低至74%和24%。结论 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2种不同潜类别;性别、学历、网络责任感和网络羞耻感有助于预测学生所属的类别组。
2025年04期 v.23 346-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