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

专题策划·心理发展与正念实践

  • 主观社会阶层与青少年拼搏精神的关系:控制感的中介作用与公正感的调节作用

    崔洪波;李美金;樊晏辰;宋美丹;李佳瑜;林晓珊;

    目的 探讨青少年控制感与公正感在主观社会阶层和拼搏精神之间的中介作用与调节作用。方法 采用主观社会阶层量表、控制感量表、拼搏精神量表、社会公正感量表对广东地区3所1 365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主观社会阶层与控制感、拼搏精神、公正感呈正相关(r=0.08,0.14,0.12,P<0.01),控制感与拼搏精神和公正感呈正相关(r=0.30,0.13,P<0.01),拼搏精神与公正感呈正相关(r=0.37,P<0.01);控制感在主观社会阶层和拼搏精神间起中介作用,公正感对控制感的中介效应进行调节。结论 父母和学校应引导青少年建立良好的控制感,政府应为青少年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

    2025年04期 v.23 277-2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8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 大学生自控力与睡眠质量的关系:正念与就寝拖延的中介作用

    林佳娇;康晶;

    目的 探讨大学生自控力对睡眠质量的影响,以及正念和就寝拖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就寝拖延量表、正念量表以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对224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SPSS 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大学生自控力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46,P<0.05),与就寝拖延呈负相关(r=-0.13,P<0.05),与正念呈正相关(r=0.36,P<0.01);就寝拖延与睡眠质量呈负相关(r=-0.47,P<0.01);正念与睡眠质量呈正相关(r=0.19,P<0.01)。正念和就寝拖延可以通过自控力对睡眠质量分别产生0.20和0.19的中介作用。结论 自控力既可以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也可以通过就寝拖延和正念两个中介变量间接对睡眠质量产生影响。

    2025年04期 v.23 282-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2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主观社会地位对初中生社会善念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奥思晴;吴南;田莫千;

    目的 探查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善念的关系,并分析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青少年主观社会地位量表、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社会善念量表对北京市35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1)初中生的主观社会地位与公正世界信念呈正相关(r=0.34,P<0.01);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善念呈正相关(r=0.43,P<0.01);社会善念以及公正世界信念之间呈正相关(r=0.50,P<0.01)。(2)公正世界信念在主观社会地位与社会善念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量为0.05,95%CI为[0.03,0.08],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31.58%。结论 初中生主观社会地位对社会善念有直接影响,同时也通过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路径作用于社会善念。

    2025年04期 v.23 287-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7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中学生正念与人际困扰的关系:自我接纳的中介作用

    曾华莹;

    目的 探讨中学生正念、自我接纳与人际困扰的相关关系。方法 运用五因素正念量表、自我接纳问卷、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对33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1)中学生正念水平[(115.8±10.6)分]及自我接纳[(38.5±7.3)分]偏低,存在轻度的人际困扰(9.7±6.5)分。(2)男生较女生(t=3.030,P<0.01)、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t=2.106,P<0.05)自我接纳水平较高。(3)中学生正念水平、自我接纳与人际困扰呈负相关(r=-0.439,P<0.01;r=-0.597,P<0.01)。(4)自我接纳在正念与人际困扰间存在中介效应。结论 中学生正念可以通过自我接纳中介效应影响人际困扰。本研究为制定中学生人际困扰干预方案提供了更切实有效的理论依据。

    2025年04期 v.23 293-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7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消息

  • 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2025年04期 v.23 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本刊加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的声明

    本刊编辑部;

    <正>为了实现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网络化,我刊现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所以,向本刊投稿并录用的稿件,将一律由编辑部统一纳入“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进入因特网提供信息服务。凡有不同意者,请另投他刊或特别声明需另作处理。本刊所付稿酬包含刊物内容上网服务报酬,不再另付。“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是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本刊全文内容按照统一格式制作,读者可上网查询浏览本刊内容,并征订本刊。

    2025年04期 v.23 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作者·编者·读者

  • 关于研究伦理问题的说明

    本刊编辑部;

    <正>根据《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论文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伦理审批,或者超出伦理审批许可范围,或者违背研究伦理规范,应界定为违背研究伦理。违背研究伦理的表现形式包括:1.论文所涉及的研究未按规定获得相应的伦理审批,或不能提供相应的审批证明。2.论文所涉及的研究超出伦理审批许可的范围。3.论文所涉及的研究中存在不当伤害研究参与者,虐待有生命的实验对象,违背知情同意原则等违背研究伦理的问题。4.论文泄露了被试者或被调查者的隐私。5.论文未按规定对所涉及研究中的利益冲突予以说明。

    2025年04期 v.23 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对来稿中参考文献标注格式的有关要求

    本刊编辑部;

    <正>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要求,参考文献依照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在右上角以方括号注明。参考文献中的作者第1~3名全部列出,3名以上作者只列前3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如et al。中文期刊刊名用全名,外文期刊刊名用美国《医学索引》中的刊名缩写格式。参考文献序号必须与正文上角标序号核对无误。文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具体如下:

    2025年04期 v.23 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关于学术不端行为的界定

    本刊编辑部;

    <正>根据《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CY/T174-2019)》对论文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类型进行界定,以下行为均属于学术不端,我刊投稿作者应规范写作,正确表述自己的科研成果。1.剽窃(plagiarism):采用不当手段,窃取他人的观点、数据、图像、研究方法、文字表述等并以自己名义发表的行为。2.伪造(fabrication):编造或虚构数据、事实的行为。3.篡改(falsification):故意修改数据和事实使其失去真实性的行为。

    2025年04期 v.23 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8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关于来稿图片发表需遵循的原则

    本刊编辑部;

    <正>来稿图片要求精练,设计应正确、规范,应有图题。说明性资料应置于图下方注释中,注明图中使用的全部英文缩写的中文全称。照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大体标本照片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如有引自他刊者,请注明出处。图注的顺序编号采用英文字母,如“a.b.”。此外,图片的刊登尚需遵循以下原则:

    2025年04期 v.23 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7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论著

  • 近二十年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的发展脉络及趋势分析

    冯晖艳;陈燕芳;

    目的 分析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的现状、热点及趋势,为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运用CiteSpace 6.3.R1软件对416篇中国知网中文文献进行发文量、作者、研究机构、文献来源、基金支持和关键词分析。结果 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发文量逐渐增多,作者和机构合作不够紧密,研究热点集中于影响关系研究。结论 我国大学生生命意义感研究关注度持续升高,研究需加强交流,未来应加大长期追踪和干预研究。

    2025年04期 v.23 29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教师自主支持与高年级小学生学业水平的关系:学习力的中介作用

    朱偲雨;王昕亮;倪克松;申祈雅;丁月萍;

    目的 探讨小学四至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力现状,及其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业水平间的作用。方法 采用教师自主支持问卷、中小学生学习力问卷、学业水平量表对泰州市630名小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力整体处在中等偏上的水平;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习力、学业水平均呈正相关(r=0.696,r=0.452,P均<0.01);学习力在教师自主支持与学业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教师自主支持不仅直接作用小于小学生的学业水平,还有通过学习力影响小学生的学业水平。

    2025年04期 v.23 303-3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8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淮安市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分析

    封慰;张楚;金相宜;布宇博;刘学;王常乐;张曼玉;

    目的 分析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现状及相关因素,为从积极心理角度干预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方便抽样法于2024年5月选取淮安市5所本、专科院校抽取2 437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社交网站成瘾量表、核心自我评价量表、社会支持量表调查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现状及影响因素。结果 淮安市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均分为(3.12±1.26)分,不同性别、家庭长期居住地、院校类型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99,-5.13,-4.09,P均<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家庭长期居住地、院校类型、核心自我评价、社会支持均为大学生社交网站成瘾的影响因素(β值分别为0.35,0.11,0.24,-0.27,-0.56,P均<0.001)。结论 一线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从提升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加强社会支持感知等方面增强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社交网站成瘾的风险。

    2025年04期 v.23 308-3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攻击性水平关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

    张晶;

    目的 考察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攻击性水平的关系,并探讨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效应,明确相对剥夺感影响攻击性的作用。方法 采用相对剥夺感问卷、大学生自我控制量表、攻击性量表对36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大学生相对剥夺感与自我控制呈负相关(r=-0.17,P<0.01),与攻击性呈正相关(r=0.35,P<0.01);自我控制与攻击性呈负相关(r=-0.52,P<0.01);自我控制在相对剥夺感和攻击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28%)。结论 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攻击性水平。

    2025年04期 v.23 314-3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1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作用

    吴延娇;曲海英;

    目的 探讨童年期虐待对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通过线上发放问卷对69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中文版量表(CTQ-SF)、黑暗人格三联征量表(DD)、生命意义感量表(MLQ)和贝克抑郁量表第2版中文版量表(BDI-Ⅱ-C)进行测查。结果 (1)童年期虐待与马基雅维利主义(r=0.29,P<0.01)及抑郁(r=0.40,P<0.01)呈正相关,与生命意义感(r=-0.21,P<0.01)呈负相关。(2)童年期虐待预测马基雅维利主义(β=0.31,P<0.001)、抑郁(β=0.51,P<0.001)和生命意义感(β=-0.27,P<0.001);马基雅维利主义预测生命意义感(β=-0.26,P<0.001)和大学生抑郁情绪(β=0.30,P<0.001);生命意义感则对大学生抑郁情绪(β=-0.26,P<0.001)呈现负向预测作用。(3)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生命意义感在童年期虐待与大学生抑郁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95%CI为(0.009,0.038),占总效应的3.02%。结论 童年期虐待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而且通过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生命意义感的链式中介效应间接影响大学生抑郁情绪。

    2025年04期 v.23 319-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潘丽娟;薛晓露;李霄霄;杨俊宇;陆秋安;姜英虹;徐洪吕;

    目的 分析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为制订预防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法对4 48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用一般资料调查表、中文版的9项患者健康问卷、饮食频率调查问卷、心理弹性量表、交往焦虑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屏幕时间问卷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轻度、中度、中重度、重度抑郁症状的检出率分别为31.4%、6.9%、3.7%和1.4%。饮食情况、交往焦虑、失眠情况、屏幕使用时间与抑郁症状呈正相关(r_s=0.191、0.456、0.592、0.168,P均<0.01)。心理弹性与抑郁症状呈负相关(r_s=-0.270,P<0.01)。年级(OR=0.851)、亲密朋友数(OR=0.873)、户外活动时间(OR=0.922)、学习压力(OR=1.301)、每周吃早餐次数(OR=0.909)、喝酒(OR=1.316)、容貌焦虑(OR=1.676)对大学生抑郁症状有影响(P<0.01)。大学生的交往焦虑、心理弹性、失眠、饮食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抑郁症状,直接效应分别为0.26、-0.10、0.50、0.11(P均<0.01);屏幕时间也通过失眠、饮食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082;交往焦虑也可通过心理弹性、失眠、饮食影响大学生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156;心理弹性可通过失眠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02;饮食可通过失眠影响抑郁症状,间接效应为0.062。结论 大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影响因素多样,学校应根据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

    2025年04期 v.23 325-3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时间流逝感在大学生“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拖延之间的中介作用

    余习德;林玄;鲁思瑜;陈熙;古晓轩;孙昊;刘科池;冯冠淇;

    目的 本研究旨在考察大学生“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时间流逝感及拖延行为三者之间的深层关系。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于广东省2所高校共抽取711名大学生,进行“现实-理想”自我差异量表、时间流逝感量表与拖延量表的调查研究。结果 (1)“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时间流逝感与拖延两两之间均呈正相关(r=0.13、0.12、0.23,P<0.01);(2)“现实-理想”自我差异正向预测时间流逝感及拖延(β=0.13,P <0.01;β=0.12,P<0.01);(3)时间流逝感在“现实-理想”自我差异与拖延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 “现实-理想”自我差异影响大学生的时间流逝感知进而影响拖延。

    2025年04期 v.23 334-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3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家庭功能对大学生心理灵活性的影响:反刍思维的中介作用

    徐静;宋佳伦;

    目的 考察反刍思维在大学生家庭功能与心理灵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方法 2024年9月至10月对江西省某师范院校553名学生采用随机抽样方式,通过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第二版(FACES-Ⅱ)、反刍思维量表(RRS-CV)、接纳与行动问卷第二版(AAQ-Ⅱ)和认知融合问卷(CFQ-F)进行调查研究。结果 大学生的家庭功能与反刍思维呈负相关(P<0.01),心理灵活性总分及各维度与反刍思维呈正相关(P<0.01)。中介效应模型拟合度优良。结论 大学生的家庭功能通过反刍思维直接影响其心理灵活性水平,即反刍思维在二者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2025年04期 v.23 341-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8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类别及其相关因素: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宋怡宁;

    目的 探究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潜在类别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问卷、网络道德情感问卷对64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潜在剖面分析方法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特征进行潜在亚型探索,采用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类型与人口学变量,以及网络道德情感之间的关系。结果 (1)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轻度型(84.0%)、活跃型(16.0%)2种类别。(2)与轻度型失范行为相比,男性(OR=1.97,P<0.05)较女性更有可能表现出活跃型失范行为;硕士(OR=0.18,P<0.05)较本科生表现出活跃型失范行为的可能性更低;相较轻度型,羞耻感、责任感每增加一个单位,个体表现出活跃型失范行为的概率降低至74%和24%。结论 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存在2种不同潜类别;性别、学历、网络责任感和网络羞耻感有助于预测学生所属的类别组。

    2025年04期 v.23 346-3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1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短篇论著

  • 感知父母婚姻冲突与大学生不安全依恋 自我分化的关系:基于个体为中心的视角

    张蒙;翟如月;杨绍清;

    目的 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探讨感知父母婚姻冲突的潜在类别及其对不安全依恋的影响,以及自我分化在其中的中介作用。方法 使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抽取1 349名大学生,进行感知父母婚姻冲突、亲密关系及自我分化量表的测评,并对数据进行潜在剖面分析(LPA)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1)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存在3种潜在类别:高特征感知-消极认知评价(14.8%)、低特征感知-积极认知评价(34.1%)、一般特征感知-一般认知评价(51.1%)。(2)各潜在类别在依恋回避、依恋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0.18,P<0.01;F=35.78,P<0.01;F=77.55,P<0.01),冲突特征感知越高,依恋回避与焦虑程度越高。(3)自我分化在“低特征感知-积极认知评价”与依恋回避、焦虑中分别起部分中介与完全中介作用,在“高特征感知-消极认知评价”与依恋回避、焦虑中均起完全中介作用。结论 大学生感知父母婚姻冲突具有群体异质性,各潜在类别的父母冲突(包括低冲突特征类别)均会通过影响个体自我分化水平间接影响不安全依恋。家庭和学校应协同提高大学生自我分化水平、促进健康依恋模式的发展。

    2025年04期 v.23 352-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亲社会行为社会评价测量项目的因子分析

    张发豪;

    目的 检验亲社会行为社会评价测量项目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的信度和效度,探究不同测量项目在评价亲社会行为时的阈值水平及其特性。方法 采用在线问卷调研,对321名大学生进行慈善捐赠金额与评价匹配测试,使用SPSS 26.0和Amos 28.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包括主成分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和信度分析等。结果 通过成分分析得出2个成分,解释方差71.297%,其中特质性评价(涉及意图)匹配金额较低,条件性评价(涉及意图和效益)匹配金额较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4,ν=320,P<0.001)。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双维模型拟合良好[Bollen-Stineχ~2/ν=1.634,拟合优度指标(GFI)=0.984,比较拟合指数(CFI)=0.994,Tucker-Lewis系数(TLI)=0.990,近似误差均方根(RMSEA)=0.045],均达到适配标准。亲社会行为社会评价测量项目中,特质性评价和条件性评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别为0.915和0.750,整体Cronbach's α系数为0.887,表明具有良好的信度。对2个成分所获得的匹配金额水平之间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614,ν=320,P<0.001)。结论 亲社会行为社会评价测量的7个项目具有良好的测量信效度,不同项目适用于测量不同方面的评价,特质性评价项目适合测量亲社会意图,条件性评价项目适合测量亲社会意图及效益,且这些项目在大学生群体中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2025年04期 v.23 361-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实践创新报告

  • 家校合作助力小学生健康体育行为培养

    霍晓静;

    小学生健康体育行为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多方协同的系统性过程,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形成终身体育意识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工作实践中的深入观察与经验整合,聚焦于家校合作在其中的核心作用。研究探讨了学校与家庭如何通过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协同设定体育目标、共享资源与信息、营造一致性的体育支持环境等多维路径,共同引导、激励和监督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并内化为稳定的健康行为习惯。本文分析了家校合作的具体实践方法及其效果,旨在为有效促进小学生体育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式与理论参考。

    2025年04期 v.23 36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